导读经济法基础教学革新的新方向——课程思政的融入与实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法基础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统一,成为新时代法学教育的重大课题。本文将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地融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法基础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统一,成为新时代法学教育的重大课题。本文将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地融入到经济法基础的教学过程中,以期达到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目的。
“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各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1]。它强调的是一种隐性教育的过程,即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渗透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传统的经济法基础教学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的训练。这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具体的经济法律纠纷时缺乏有效的分析方法和处理技巧。
经济法的特殊性在于其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和对市场秩序的重要维护作用。然而,当前部分教学内容可能过于关注法律规定本身,而对法律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影响讨论不足,导致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
随着经济发展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经济法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如果课程设置和教材未能及时调整更新,可能会使教学内容失去时效性和前沿性,难以满足时代需求。
在设计经济法基础课程时,应将思政元素纳入整体教学框架,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可以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剖析,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的同时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导向。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研讨、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技巧。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引入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解读和评论,引导学生从法律视角思考现实问题,培养他们关心国事民生的责任感。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其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掌握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和学习成绩相结合,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鼓励教师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经济法基础教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多个方面协同发力。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既重视专业深度又兼顾社会广度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成长为既有精湛技艺又有高尚品德的复合型人才。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贡献力量。
[1] 王守仁, 李建平. (2018). 大学课程的"思政"建设:意义、困境与出路. 《江苏高教》(4):59-63.
热门标签